多伦多大学建筑系

2024-01-05 11:10    来源:留学在线       阅读量:3

以下文章来源于DSC设计罐头 ,作者DSC设计罐头

DSC设计罐头.

由UBC,多伦多大学建筑、景观、城设专业毕业生组成,专注加拿大设计教育。致力于传播加拿大设计资讯,传授院校申请经验,分享行业内幕。为学生和从业者提供一站式的设计专业申请和求职指导服务。

Hello~我是Ada。16年从北京来到多伦多,现在是多伦多大学大一(马上大二)建筑系的学生。作为芸芸网课生中的一员,以半只脚刚踏入建筑界的大一生角度来分享过去的一年的经历。

2024是有点朋克的一年,线上教学给了课程许多特殊的体验。Quercus成了一代人的噩梦。我们作为比较特殊的一届,从入学到现在,教学楼都没有去过一次。

这也直接导致上个月,在交完最后一个project的时候,我才清楚的意识到:我就这样结束了我一边摸鱼一边上网课的大一生活。

过去一年的经历,如今回想起来。还是像极了初高中美好的校园回忆。网课是一个无形的网,让每一个“浪人”有了共同的经历与体验。我在和没有见过一次面的人,隔空做小组作业。也通过网课,认识了很多“奇怪”的人。包括但不限制于,退休了来追梦的大叔,间隔年六年的“同学”,等等……。

+ 建筑专业的大一

自古以来,江湖上总流传着“多大的建筑是文科!”这样的传说。在经历了一年非传统大一课程经历后,我觉得,这个传说并不是空穴来潮。多大大一的课程设置相对固定,我们有和历史相关的建筑史,也有视觉艺术的课程,当然也少不了几节折磨着无数建筑人的studios。按照我们毕业的要求,我们一个学期正常来讲应该要上五门课,而大一一个学年的十门课之中有八门都是必修课。

+++ 这些course code看不懂也没关系,因为全是必修,都得选。

大一的作业仔细分析下来只有两种形式:论文和画图。

+++ 大一studio课的作品

上和历史有关的课基本就是跳进了写论文的无底洞。尤其很多教授为了“确保同学上课的时候有认真听",让我们上完1-2节课,就写一篇反馈。内容希望我们在基于上课的内容的基础上,不局限于课堂。这些类似于"打卡”一样的作业让我感觉我一周的写作数量直逼网络写手。

在与学长学姐的一番交谈后,我发现,多大的写作原本并没有那么多。就像期末考试曾经也是有选择和填空题的。但是转移到线上考试之后,教授为了增加作弊难度,把所有很好抄答案的题目都改成了小论文。

+++ JAV152的评分表,一门基于论文的课程

画图就不用提了,也是一个建筑人必备的基本技能。和滑铁卢大学不太一样的是,多大在手绘方面要求不高,主要要求形式还是电脑绘图。大一建模画图需要用到的软件包括但不限制于:Rhino,Grasshopper,CAD。渲染的话根据不同教授喜欢的风格会有不一样的要求。

肝图的这一年,我也受尽了建模的折磨。你见过崩溃的犀牛吗?我见过。

+++ 崩溃的犀牛,不止一次

+++ 现实版·崩溃的犀牛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门这一年中令我印象深刻的课程:ARC100,全称Drawing and Representation (绘画与表现),作为多伦多大学大一上学期的专业课,也搬到了zoom上。

ARC100课程的组成部分非常直观,是由四个不同的作业组成的,而每一个作业都对应着不同的绘画种类。以下是各作业占总成绩的百分比。

+++ 我们Syllabus的截图

课程采用了zoom和miro两个平台结合的方式。Miro的作用是review时候的白板,大家可以把作品pin up上去。同时,大家的问题也可以用email或者slack私信给教授。

+++ Miro平台的图片,粉红色是我们prof的专属颜色!

+ 课程形式

因为是网课,有别于往届以玩具为主题概念,今年的作业全部围绕着“家”这个概念,从开始的家具到房间,最后是整体建筑。课题的核心转变让每个人都能“就地取材”。

其实从课程的设置中可以发现,这个学期老师侧重的是每个人的“格局”,从一件小的家具出发,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从一开始的基础训练,逐渐加入更具有个人特征的主题。作为建筑生的第一节Studio,这节课在教授绘画技巧的同时,也在引发每个人对于建筑风格的思考。我和身边的同学,都在一次次作业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

+++ 我自己前期选择的家具—一个已经四岁的宜家家居。

+ 四个作业

这节课一共有四个作业,每个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1. 正摄影制图和投影( Orthographic Drawings And Projection )

教授让大家选择一个自己身边的家具,用素描去描绘出四个角度的样子,然后画出这个家具在房间里的样子。然后根据选取的家具,在AutoCAD或者Rhino上面做2D的绘制,主要分为正视图和侧视图。

2. 斜线绘图和斜投影( Paraline Drawings And Oblique Projection )

先绘制出带有选中家具的房间的三个视图:isometric, oblique, elevation。

放三张我的作品给大家举个栗子。

然后参考Proun或者Escher的方式去绘制房间。

Proun是由Lissitzky在1920年传造出的一个词语,主要指将几何,单色形式与建筑渲染工具相结合的抽象作品。

+++ El Lissitzky 的“Proun 19D”

Escher是一位荷兰版画家,全名Maurits Cornelis Escher。他用绘画的手段在2D的平面上创造出了无限种可能。曾经一度风靡的游戏纪念碑谷(Monument Valley)的创作来源也是Escher。

+++ 纪念碑谷的游戏截图,为了找灵感“斥巨资”下载的游戏。

+++ Escher的著作(之一)

3. 透视图( Perspective Drawing )

先利用Filippo Brunelleschi 或者 Piero della Francesca的方法去绘制一点透视的房间。再做3D建模房间,用Adobe加入texture以及其他的细节。

这里我采用的是Piero的方法绘制,因为可以更好的体现出视平线的高度。Prof好像还蛮喜欢这张图的,说人物表达出了一种孤独感。但我其实是懒得加其他家具了……

在Rhino建完模后make2D,做了一些调整后我参考了Atelier bow wow的作品,在section cut和hatching方面做了更多的处理。

+++ Atelier bow wow的作品

4. 一个用整个学期所学及作品来讲述一个故事(A acomposite section / plan axonometric / perspective that uses the work of the entire semester to tell a story)

这个是我们的final project(期末课题)。而在之前的基础上,教授对于每个人的主题和callouts有了更多的期待。其实我们私下有开玩笑,明明最后一个作业跟上一个只间隔了两个星期,但是教授对于大家的期待是呈指数型增长的。

由于疫情的导向,班里大部分同学做的都是跟疫情有关的作品。我一开始的打算是展现一个住宅中跟疫情有关的所有物品,比如口罩和消毒纸巾。但是后来跟教授f交流过一番加上自己思想的“顿悟”,主题转变为了信息时代下的每个人。

有人能逃脱全球网络控制的霸主吗?这幅图显示了人们在信息时代,特别是在疫情中是如何生活的。在家工作,上网,点餐,人们可以从这幅画中看到和图中的人有着相似的行为和情况的自己。 ( 这段是我对这个作品的描述,也辅助大家理解吧。 )

+++ 那张改了无数次的最终作品。

这个studio的所有作品大家可以进入官网查询:

https://bit.ly/3iFmgz1

多大建筑系大一的studio难不难?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取决于你的导师。Studio交流平台大部分是Zoom和Miro。Zoom用来review,Miro上传你的作品,教授也可以直接在上面评论。我上学期的ARC100 教授人还算不错,但第二学期的教授直接教我做人,我总结她的发言为“PUA的千层套路”。她每次critique的语气和发言,都给刚入学的我点明了前进的道路。

+++ ARC100 教授“粉红色”的评论

我大一的作业,总结下来,很少有纯粹的属于我自己想法的作品。因为教授会给你反馈,比如有些教授喜欢插画风的,你渲染的时候往这个方向做更可能拿高分;有些教授很喜欢混凝土材料的建筑,你的project受其影响,最后可能用的也是这个材料。所以,学期结束后会发现,每个作品或多或少都会受教授的影响,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网课是会无限放大“同龄人压力”的存在的。刚开学的时候,教授刚发了一个作业,群里就会有人拿着做了一半的project在群里问一些我根本听不懂问题。而在studio课上这个情况更甚。我们都像蒙着眼睛,不知道同学的进度,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我不知道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在这个作业上才算达到中上游的程度。所以,我只能一直画,一直肝,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这也就导致了“内卷”的发生。当我大一下学期studio课进入到一个“Monster board”的时候,我真实的发出了一声关于“世界的参差”的感叹。

+++ 当时的Miro截图,由于太多人好像完全挡住了

建筑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每次晚上画图,和prof一起讨论方案的时候,总是能在迷茫的城市中找到一丝的存在感。也许我设计每一个建筑的时候,也会希望有一盏灯是给我自己亮的。 网课带来的迷茫和紧张感终究会被时间吞噬,剩下的,是坚持与热爱。

希望疫情在打乱大家对于未来规划的同时,可以给每个人带来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 不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在自己的节奏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努力。这应该是我作为“学姐”总结下来最重要的事情了。

作者|Ada

设计/编辑 | Danny

主编 | 鹏菲

"留学在线"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

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756005163@qq.com,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

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